60年代:我有一个商店_第九十六章 放长一点尺子 首页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第九十六章 放长一点尺子[2/2页]

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 新笔趣阁] http://m.bqgee.org最快更新!无广告!

两块钱两套衣服,虽然只是小孩子的衣服,但也很划算。布料本身就很难得,尤其是在农村。



“谁做衣服的手艺好点?”老支书问。



要找几个妇女一起做,小兰开始给学生们一个个量好身高等尺寸。



“小兰,放长一点尺子呀!”有村妇恳求。



孩子长得比较快,不能完全按照现在的尺寸去做衣服,否则过一年都不合身了。所以,大家都希望能做大一点衣服。



这样的机会,可不是那么容易碰到的。



“是呀!校服做大一点,我看这布料足够。”



还得是益民呀!能弄到那么多布。不用猜,肯定是跟布店,或者纺织厂有关系,才能拿到那么多。



小兰能理解家长们的想法,只好稍微把数据做大一些。



见还有家长想要占便宜,老支书瞪眼睛:“你们是老师,还是小兰是老师?既然益民交给小兰办这件事,就让小兰决定,你们都给我闭嘴。



再做大一点,是不是给伱们穿?”



老支书开喷,总算让那些村妇们安静下来,不敢再指手画脚了。



八名针线活比较好村妇被挑选出来,开始裁缝衣服,争取在这两天之内就把校服做好,让孩子们穿上新衣服。



此外,老支书还给大家打预防针。



“最后剩下的布,都别动。益民说了,剩下的布料留给志高和小兰。”



别到时候说人家两父女贪墨布料等等,传到益民耳里,那可就不怎么好,影响村子在益民心里的形象。



大家听了,自然也没什么好说的。



学生有,老师有也应该。再说了,这是益民安排的,他们也不敢有异议呀!



围观的青年感慨,自己当年读书怎么就没有这待遇?吃得好不说,学校居然还会给衣服穿,做梦都不敢这么想。



这一切,都是周益民带来的。



谁都能看出,周益民对村里的教育非常看重,前前后后操心了很多。



周大忠回家和他娘聊了一会,又匆匆赶回钢铁厂。他是几乎每天都要去厂里报道的,很珍惜这份工作,不像周益民,一个星期都没去三次。



周益民将浸凉爽的西瓜捞起来,在来才和来芳期盼的目光下,砍了一个西瓜,将其中一半拿过去给周志明他们。



“志明哥,让大家吃点西瓜,解解渴。”周益民喊道。



“行,先放那里吧!益民,谢谢呀!”周志明带头感谢。



从没有做过这么舒心的活,好吃好喝伺候着。



那西瓜,他们是不打算现在就吃的。等今天下工,他们分了拿回家去。他们也看到,那虽然是一半的西瓜,但很大,超过十斤。



他们也就五个人而已,每人可以分两三斤那么多。



周益民继续切,递给来芳和来才:“拿去给屋里的爷爷奶奶们。”



当然,有些可能是他的“老兄弟”而已。



有人吃着西瓜,心想这么好的西瓜,瓜子得留着,下一年洒在屋旁,说不定也能吃到这种瓜。



所以,地上一颗西瓜籽都没有,全让老头、老太太们装进口袋了。



不知道的,还以为他们都在吃无籽西瓜呢!



周益民则是钻进厨房,准备做晚饭。



第九十六章 放长一点尺子[2/2页]
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