带着铁路到大明_第115章 欲开科举,大案牍术【求订阅】 首页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第115章 欲开科举,大案牍术【求订阅】[1/2页]

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 新笔趣阁] http://m.bqgee.org最快更新!无广告!

刘宽回到科技司院,先将事情跟苏铨说了。



苏铨听了忧虑地问:“刘副郎真不知如何保养那大桥?”



刘宽苦笑,“真不知道——要不然怎么说得去大桥上查看,再根据咱大明的情况制定呢。”



苏铨又问:“这种由钢铁与混凝土铸造的大桥,一般能用多少年?”



“这个我也不清楚——但我知道,外面这座跨江大桥已经用了一个甲子有余,但前几年曾全面翻修过一次。”



“正常情况下,保养维护得当,再用个三四十年不成问题。”



“大明虽既无人懂得全套保养、维修技术,也缺乏一些必要的材料;可大明这边对大桥的使用强度却很低。”



“因此,这大桥具体能用多少年,我也估摸不准。”



刘宽说着便要离去。



苏铨道,“我还是跟你一起去吧。”



刘宽摇头,“苏郎中走了,若动力研究组那边再出了事故该怎么办?”



说完,转身大步出门。



出了司院,刘宽便吩咐阿虎回府去给他取一身方便活动的衣服。



他则乘坐马车,由王广岳等人护卫着,直接前往跨江大桥。



约莫半个小时后,刘宽的马车停在了南桥头堡前。



刘宽从车上下来,看了那两座雕像几眼,便径直走向一侧人行道,由人行道往桥中间走。



其实刘宽每隔一段时间都会来这桥上一次,只不过很少去注意某些细节。



这大约是穿越前养成的习惯——公路、大桥、高楼大厦、各种车辆等现代基础设施,对后世人而言都是习以为常的存在。



即便每日生活都要依赖其中某样设施所带来的便利,也很少有人去注意设施的细小变化,更极少思考保养、维护之事。



只有等到多年后,尤其是去了外地数年再回来,才会陡然察觉,某座在印象中才修建没多久的路、桥、广场、体育馆等设施,就仿佛存放不当的老照片,已然褪去崭新的颜色,变得破旧。



此时,刘宽细看去,便发现大桥栏杆确实有些油漆、镀层剥落,尤其是往下靠近桥面的地方。



其中一些剥落较早处,暴露在空气中的钢铁也确实出现了锈迹。



走到了大桥中段,刘宽才停下脚步。



他觉得或许是大桥每年都有例行保养维护的缘故,如今剥落的镀层、油漆相较于整座大桥而言,面积还极小。



至于如何解决——重新镀锌是不用想了,只能用油漆修补。



当然,在修补之前肯定得处理上面的铁锈。



至于更多保养之法,刘宽暂时没想到。



他觉得,回头可以在科技司院,乃至工部召开一次会议,集思广益。



往回走时,刘宽又查看了桥面。



大桥每日都有打扫卫生,而且是比较仔细用心的那种,再加上游客行为也会被严格限制,所以卫生情况一直不错,排水系统也没出现任何问题。



接着,刘宽又乘坐马车,去到铁路与公路错开处,到铁路桥上查看。



果然发现这边钢铁上的油漆也有一些剥落的,但整体状况还行······



隔日。



刘宽来到奉先殿,向老朱递交了一份奏本——只是先给老朱看,回头还是要送往内阁走流程的。



朱元璋一看,只见奏本封面写着《关于大桥、铁路的保养维护办法(试行)》,和刘宽以往几分奏章名字一样,朴实无华。



这很对他的胃口。



当下翻阅起来。



不一会儿,他便看完,道:“除锈、刷油漆、桥梁关键处包裹油布,除了这些就没别的了?”



刘宽道:“微臣与工部同僚们讨论过,目前能做的只有这些。”



朱元璋道,“每隔三个月例行检查、保养一次,会不会太久?改成一月一次可否更好些?”



刘宽微微愕然,随即便道:“陛下若不怕靡费物资钱粮,一月一次自然更好。不过,根据微臣等估算,三月一次差不多就足够了。”



朱元璋道:“差不多那就是还不够——这跨江大桥之重要咱就不必再讲了,为了让它多用一些年头,靡费些物资钱粮不算什么。”



刘宽没说什么,心里则道:你是皇帝,你说得算。



朱元璋则又道:“你这奏本中说,保养得当,大桥约莫可再用个三四十年,这哪儿够?”



“三四十年,怕是咱大明还是不具备建造这种跨江大桥的能力吧?”



刘宽想了想,道:“建造这种超大型桥梁建筑,不仅需要一些先进材料及建筑工艺,还需要一些大型机械。”



第115章 欲开科举,大案牍术【求订阅】[1/2页]
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